《冷山 Cold Mountain》發表日期:2004.2.29 發表處:蜘蛛養貓BBS
北美上映日期:2003/12/25
台灣上映日期:2003/02/20
類型:劇情、愛情
導演:安東尼明格拉 Anthony Minghella(英倫情人、天才雷普利)
編劇:安東尼明格拉(英倫情人、天才雷普利)
演員:裘德洛 Jude Law(天才雷普利)、妮可基嫚 Nicole Kidman(時時刻刻)、瑞妮齊薇格 Renee Zellweger(芝加哥)、娜坦莉波蔓 Natalie Portman(女孩第一名)、喬凡尼雷比西 Giovanni Ribisi(天堂奔馳)、菲利浦西摩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(天才雷普利)、珍娜瑪隆 Jena Malone(愛在屋簷下)、西利安墨菲 Cillian Murphy(28天毀滅倒數)、唐納蘇德蘭 Donald Sutherland(太空大哥大)
發行公司:米拉麥斯、博偉(台)
製片預算 / 全美票房:7800萬 / 9549萬
北市票房:2916萬
英文官方網站:ColdMountainmovie.com
中文官方網站:http://www.bvi.com.tw/cold/
這有可能是個趨勢。
我所謂的趨勢是,在許許多多題材都被炒爛之後,被迫要滿足觀眾新鮮感的好萊塢工業,接下來的目標會轉向何處?
是的,我所謂的趨勢,就是我們可能會在未來看到越來越多美國「本土化」的電影。
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。當「全球化」從風潮變成事實,編劇和導演們卻突然紛紛讓電影「把門關起來說話」。理由我不清楚,畢竟美國人沒有那麼直接的飛彈威脅也沒有藍綠惡鬥的政治問題,但或許是在過去、未來甚至魔幻等等領域都已被豎立標竿型的電影,好萊塢突然發現了,他們自己原來是個處女地。
當然,南北戰爭也不是什麼新東西。
這裡所謂的新與舊,是以「數位科技」為界。透過電腦的幫忙,只要花得起錢,導演可以在虛擬與真實之間玩更多的把戲。這些把戲讓電影工業走向兩條路:一是過去拍不出來的東西,現在拍得出來了。比方說「駭客任務」吧,如果不是動畫,它的概念再怎麼拍都會是"不可能的任務"吧。
第二個方向,就是過去拍過的東西,現在都可以重拍。用心一點的,炒作舊題材;等而下之者,乾脆舊片重拍。這就好像你買了新的音響,舊CD拿來聽全都有了新的感受。編導們並不是因為「懷舊」去拍這些電影,反而是因特效的進步,猛拍這類舊片,導致了懷舊風。
現在的問題是,第一條路的成本太高。尤其是「創意」,因為點子要新,要能吸引觀眾,這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。相對的,第二條路雖然也得為高科技付出不少代價,但題材是免費的,而且多數也已經過驗證。
結論是,走這條路的電影實在太多,短短幾年,也成為無數包袱。你還能拍什麼呢?拍沉船?拍恐龍?拍老漫畫?拍二戰?拍越戰?拍韓戰?
拍南北戰爭好了。對了。這個好像還沒那麼多人拍過,不是嗎?
於是你有了一部紐約黑幫。現在有了一部冷山。如果接下來要拍林肯傳,我想我一點也不會驚訝吧。
南北戰爭的困難是,在這裡「大美國主義」起不了作用。
戰爭電影不可或缺的因素是「英雄」,以及「批判」。英雄不難,但如果說必須在「大美國主義」這個好萊塢中心思想之外去進行批判,編導們就不得不考慮這部戲要討好觀眾的賣點在哪裡,足不足夠承擔反省所帶來的負面性。
這也是我們在「冷山」裡看到的東西。儘管整個愛情故事俗豔到可怕,但為了平衡對南北戰爭的愚蠢所進行的嚴厲批判,那些其實可以一筆帶過但卻歹戲拖棚的浪漫情節,似乎也是沒辦法下的作法。我們可以看到導演處處要去凸顯人性的可貴或是愚昧,但其實這也正顯示出美國要進行內省時的尷尬。
此外,「逼真」跟「殘酷」是兩回事。但不知從何時開始(我猜也許是「搶救雷恩大兵」),動畫讓電影愈加逼真,也愈加殘酷。(各位可以參考「追殺比爾」,它就是在諷刺這個問題。)幸好「冷山」在這個處理上不算太差,對於戰爭的殘酷本質,不再僅是利用畫面張力來表現,而是靠劇情鋪陳來強調戰爭中人類社會的悲慘命運。從某個角度來說,這應該算是「冷山」的優點,但對於那些嗜血且胃口越來越大的觀眾,可能就會嫌味道未免太過清淡。
坦白說,「冷山」就如同「末代武士」一般,典型的大電影,但毫無新意。導演規規矩矩,演員也善盡其職,但你在電影中找不到什麼驚喜,每一幕都可以讓你知道下一幕要講什麼。你的預期都會得到滿足,但看完後有點索然無味。
我不曉得這類電影還能讓我們為它多寫點什麼感想。坦白說,新中間路線不是不好,只是要為它流下眼淚或是拍手鼓掌,恐怕就有點強人所難了吧。
- Feb 05 Sat 2005 05:20
電影速記(舊作整理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