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23.

很快的,三十年過去了。

她果真去了美國,成了著名的小說家,從此沒有再回台灣,也沒有再嫁。旅美二十五年後,因為癌症而過世。又過了五年,台灣這邊的出版社為她辦了個書展。表面上看起來是在紀念她,但其實是個新書促銷會,因為出版社同時推出了一本她從未發表的東西。這篇東西據說是她的姪子在整理遺物時發現的,幾經波折,出版社才取得版權,得以出版這本小說:「廢話」。

按照小說的慣例,各位現在應該都知道這本小說就是在講他的事。他當然也知道。三十年來,他讀過她的每一本小說,但始終沒看到她在email裡提到的東西。他也發mail給她,但再也沒有回音。msn更不用說了,他盼了三十年,她始終還是「離線」。

就在書展上,他看到了一疊一疊的「廢話」堆積在門口,擺出誘惑客人的姿態。他有些感慨,等了三十年,他幻想過至少一萬個小說標題,但從沒想到會是這兩個字。這兩個深深刺進他腦海的字。

他看著封面,遲疑著是否要將書翻開。這也是按照小說的慣例,雖然三十年的好奇一定讓他痛苦非凡,但為了增加戲劇性,我們還是要讓他「遲疑」一下。近鄉情怯,懂吧?

但他不這樣想。他的遲疑是有理由的。他深深知道這本書是她想對他提的問題。那個讓她非常困惑的問題。而他必須先決定好答案,否則他會瞬間被所有遺憾給擊倒。
他會立刻崩潰。



24.

我們該讓他崩潰嗎?

或者說,我們該讓這篇小說崩潰嗎?按照小說的慣例,我們現在確實已到了該下結尾的時候。令人難過的是,我們花費了一萬多字講述一個故事,直到結尾了,人物,情節,仍然沒有任何東西值得我們深思,說句公道話,沒有任何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東西。

我們該如何是好呢?推翻它,重寫?還是說,就算有點遺憾,我們還是不要讓他崩潰吧,至少,有個比較像結局的結局?

也許,那位跟我們提到「後設」的朋友又會寫mail來了。我有點期待,我想那封信裡,一定充滿了一種奇妙的樂趣。
25.

他還是把書翻了開來。他還沒決定他的答案。

那又如何呢?

不論他是不是一個廢話很多的人,他都可以像是從來不曾講過廢話的人一般去讀一篇叫做「廢話」的小說。於是,他把書翻了開來,就像一個從來都不懂什麼是廢話的人,開始讀一篇與他有關的廢話。

「這裡是這家店裡他們最熟悉的一個角落。一張很小很小的桌子,只容得下他們兩個面對面坐下來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