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長久以來,數位相機與傳統銀鹽底片相機的之間孰優孰劣的問題,一直是攝影圈裡辯論比賽最常見的題目。

其實,數位化的趨勢並不單只在攝影這件事上,舉凡音樂、繪畫、文學、戲劇,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,無不逐漸由「可量化的刻度」代替了人類眼耳鼻口那種「難以言喻的感覺」。

這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:數位科技不斷突破,不斷吸引更多的人群;但同時更有一批堅持傳統類比的使用者努力抵抗這個潮流。CD被發明出來,就有人死抱著LP(注意,我指的是黑膠唱片,不是外交部長口中的LP)不放;數位動畫技術造就了像駭客任務那樣不可思議的效果,但各位坐在電影院裡看的仍是轉到膠片上的電影。在攝影這個圈子裡,從單眼數位相機降到平民化的價格開始,底片與數位成像的爭議就日益嚴重起來;如果過去在單眼相機才能得到美學快感,如今已降到了大家都可負擔的價格,誰還要無聊去花底片錢、沖洗費,且可能在一萬張相片裡還得不出自己滿意的一百張?

換言之,數位化會一直佔優勢,說穿了不過是因為人類是經濟的動物,永遠會去選擇成本最低、所得最大的模式。拿攝影來講,雖然數位相機在設備上的成本比傳統相機高,但耗材部份卻是最經濟有效的,也難怪這幾年來與數位相機相關的產業,股票可說一年比一年值錢。

不過,當然有人會在潮流中「清醒」過來,回頭去看數位相機得到的影像品質,總發現有無法滿足之處。重新拿起底片機拍一拍,看到最後亮麗的成果,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,開始到處大聲疾呼「底片機才是王道」。

我想這並不是什麼新大陸。各位可以先去參考一篇文章:「數位影像與傳統影像間失落的環節」(http://www.leicafanclub.org/institute/misslink.htm),大概就會明白為什麼數位影像總是無法滿足攝影師的眼睛。顯然,「底片機才是王道」這個說法,並不是隨便說說,而是有學理與數據支撐的。

不過,由此卻讓我更回頭去想,什麼是「王道」?攝影者追求的,到底是什麼呢?

最近在某攝影論壇有一篇關於「60元塑膠相機」的討論(http://www.in-foto.com/modules/newbb/viewtopic.php?topic_id=1638&forum=1),更是讓人不得不對攝影的哲學問題感到值得深思。如果60元塑膠相機的成像品質,在經過掃描後放到網路,會被人誤會是contax或是ricoh這類昂貴的底片機,那似乎意謂著「一分錢一分貨」的器材鐵律被顛覆了,莫說DSLR,連徠卡都毫無意義!別說這句話不可怕,因為「60元塑膠相機」的威力果真如此無窮,那攝影市場的價值恐怕要大跌,全世界的經濟體系都會大受影響吧......

「60元塑膠相機」的勝利恐怕是「底片機才是王道」的終極了,因為它連底片機的行情體系都質疑了。我們不禁要問,一切都只因為「底片」,還是因為「相機」?


其實,也有可能,「底片機才是王道」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迷思。是不是王道,要看攝影者的需求。對於一個商業攝影師來說,他所拍的東西必須沖洗成相片,並且必須放大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,在這種情況下他確實得利用底片機去取得品質緻密的成果;但就網路上的分享,生活的紀錄,隨拍隨得的業餘者,底片機真的是王道嗎?也許我們會有底片機似乎更有顏色飽和、對比豐富的感覺,但反過來想,它也是經過「掃描」才能放在你的光碟裡,放在網路上,不是嗎?它即使起點是類比的,但無論如何最後的視覺成果仍是被數位化的了,在網路上大喊「底片機才是王道」,其實是有些弔詭的,不是嗎?

如果說,底片機拍起來的,就算掃描過也比一般DSLR的效果好,那其實也有可能只是因為相機裡的CCD比不過掃描器裡的CCD,對不?換言之,依據在網路上呈現的照片,就說「底片機才是王道」,這實在是可議的。為何?因為得到最後成像的變因中,除了底片/CCD,還多了「掃描器」/CCD,這種變因非單一的比較手段,相信是缺乏科學精神的吧。

在「底片機才是王道」這樣的想法裡,似乎數位相機只是把感光的底片換成CCD這麼簡單。但果真如次的話,Epson的R-D1與Ricoh最近的GRD,都有完美的鏡頭與機身,但結果卻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,顯然,技術中間還有很多很多問題,不是把東西換掉就搞定一切了。

因此,我想,「底片機有自己的王道」,「數位相機有自己的王道」,這樣的態度比較健康吧。以當今科技的發展,確實也是底片機有自己的陽關道,數位相機有自己的獨木橋,兩者雖然都是攝像的器材,但是卻有著彼此不同的目標,幾乎等於兩種完全不同也無法比較的東西。要說誰比誰強,就像是拿雞蛋比棒球,怎樣比都不會公平,也難有定論的吧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